普京软肋被击中,除西方外,日本也有新动作,对中国而言并非好事
美西方对普京软肋出手,此外,日本也展开了新动作,不仅仅对俄罗斯,对中国而言也绝非什么好事。
据央视新闻报道,欧盟成员国本月2日已经同意对俄罗斯海运出口石油设定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,并从5日开始生效。欧盟和七国集团等对俄海运出口原油实施限价正式生效。
石油出口,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第二重要的产业,整体重要性仅次于天然气,在俄罗斯超过3000亿美元的境外资产、黄金被美西方冻结,甚至随时可能被没收的情况下,能源出口已经是俄罗斯确保自己对外经贸合作稳定运行的关键,美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限价,本质上就是击中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软肋。
此外,美欧方面还计划从明年2月5日开始,对俄罗斯的石油炼制产品实行限价令,也就是说,不仅仅是原油,就连俄罗斯将石油炼化而成的诸如汽油、柴油等出口商品,也实行限价。如果没有这一限价令,即便美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限价,俄罗斯也能够选择将石油炼化再出口,确保能源出口的收入,但是连这些也实行限价,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将会遭遇到极大困境。对此,在9日,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媒体公开表示,美西方的禁令不会令俄罗斯遭受损失,但会给世界能源市场带来影响。
此前俄罗斯曾经明确表示,对于敢给俄罗斯出口能源限价的美西方国家,俄罗斯将停止出口。这次普京就明确表示,俄罗斯正考虑削减石油产量。
普京做出这一表态,证明普京已经看到了美西方的短板。事实上,美西方如果真要锁死俄罗斯,有一个比限价令更加有效且容易的方案,就是直接禁入俄罗斯的能源,等于彻底锁死俄罗斯从美西方赚取能源出口收益。但是美西方为什么不这么做呢?因为美西方很清楚,现阶段美西方根本无法割舍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。俄乌冲突爆发以后,美西方能源价格暴涨的报道就层出不穷,在沙特阿拉伯方面没兴趣增产的前提下,如果此时美西方彻底禁入俄罗斯能源,就等于坐视自己的能源市场彻底混乱,进而引发全产业大规模崩盘。
而美西方施行限价令,一方面是打压俄罗斯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自身能源价格激增的压力。而这种问题,普京又怎么看不清呢?所以普京削减石油产量,就等于进一步刺激美西方的能源市场混乱程度,让美西方油价继续上涨,令美西方的意图失败。
当然,普京这一招能够奏效,还是有一个大前提,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非美西方阵营国家可以进口俄罗斯能源,让俄罗斯确保基本的能源收入,否则的话,普京削减能源产量,给自己构成的损失不会小于美西方。
除美欧这些西方国家以外,日本也在展开新动作。近年来,随着右翼掌权,日本越来越向着穷兵黩武的方向发展,其防卫预算已经连续10年增长,还计划将未来5年的防卫预算总额增加至43万亿日元,而近期更传出消息,称日本正联合英国、意大利共同研发下一代战机,并争取在2035年之前投入使用。
日本这个新动作有几个细节非常值得我们注意,第一是作为一直以来非常忠实于美国的国家,甚至曾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批评为美国的“战略附庸”,日本联合英国和意大利一起研发战斗机,显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,要知道,美国刚刚才掏出B-2战略轰炸机的“缩水版”B-21,并滥竽充数说成是“第六代战斗机”,证明美国在F-22、F-35以及B-2以后,已经失去了更进一步突破,研发真正意义上新时代战斗机的能力,日本却跑出来要搞,还不提美国,这是表示蔑视美国引以为傲的军事科技吗?第二,现在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,10月22日才正式就任,是意大利战后第一位极右翼总理,也被美国拜登政府看作心腹大患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、荷兰首相吕特等人都对极右翼掌控意大利表达了担忧,冯德莱恩甚至表现出敌意,日本和意大利合作,是想干什么?
其实,今年8月,美日之间已经开始出现分歧了,根本上就是因为美国通过美联储六轮加息,借此遏制通胀,重挫了日本经济,所以日本从8月开始,就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债。此举会对美元构成负面影响,可见日本并不是完全效忠于美国,私心不小。而英国同样因为美联储加息,受到了极大损失,前英国首相特拉斯的突然下台,就和英镑受挫有关。
所以,美西方阵营内部,可能正陷入极大的内讧,只是因为俄乌冲突,让整个美西方现阶段还维持表面的团结,共同应对俄罗斯,但私下里,大家已经有了异心,以这次日本、英国和意大利三国协同作为代表,一个和中俄无关的“反美同盟”可能正在美西方势力当中暗流涌动,所谓搞下一代战机,以日英意三国的实力,肯定是搞不出来的,三国一起搞战机,只是为了加强三国接下来的战略合作。
所以现在,最麻烦的不是别人,正是美国总统拜登,一方面是因俄乌冲突,美西方能源市场极有可能遭遇到新一轮的冲击,美国也不例外。而在美西方内部,美国的多个“小弟”,正在私底下组建新的战略合作关系,还全然不顾美国的存在,美国一国统帅整个美西方阵营的局面,或将很快土崩瓦解。
但我们也要注意到,日本这个国家和中国是近邻,历史告诉我们日本对中国主权领土的垂涎有多强,所以日本联合英国、意大利,对美国固然是噩耗。同时,对中国而言,也并非什么好事,中方也要小心。